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讲解)

今天我们就跟朋友们聊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希望以下观点能帮助您找到您想要的百科全书。

有人解释说,朝鲜的文官集团权力很大,就是内阁,有时甚至可以影响皇帝的意志。而且,六科还有权反驳圣旨。这在形式上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内阁的作用非常相似。但事实上,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一一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讲解)

我们先来看看明代的内阁: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设左、右宰相。甲辰正月,初步设立左右相,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徐达为左相。吴元年,改右乡国为左乡国,又改左乡国为右乡国。洪武元年,改封为左、右丞相。中书省统一六司,但没有设立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罢免中书省,将中书省权力分为六司。原来的中书省官全部被革职,只剩下中书社的人了。

同年九月,朱元璋任命了四名辅官,以儒生王本等人为首。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改沿宋制增设华盖堂、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其中礼部侍郎绍志、审校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经学士吴慎为四人。学士学位。后又任命文华宫大学士,并招收资深学者包训、于泉、张昌年等人担任太子的导师。他的品级是五品,主要权力只是顾问的身份。

建文年间,大学由学士改为学士,废除所有学士,各系设一学士。后改金申堂为正心堂,并设立正心堂学士。

明成祖靖难夺取皇位后,直接召谢缙、胡光、杨融等人到文渊阁参加机修,内阁制度由此建立。不过,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都是出自翰林院编修、审阅、试读等官职。他们不兼任六部大臣,也不许他们横行九大臣。九卿等官员不得通报内阁。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融曾任东宫侍郎,升任礼部尚书、华盖殿学士,杨融又升任太常卿、学士。金申宫。因此,从明仁宗开始,内阁逐渐受到重视。后来,杨士奇、杨蓉等人也担任尚书。他们虽然在内阁,但他们的头衔都受到大臣的尊重。景泰年间,王文任左都御史,入阁前任吏部尚书。从此,圣旨室、圣旨室均设有中书舍人。六部服从意志,内阁权力较大[14]。嘉靖以后,所有帝王品位都在六品以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初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最鼎盛的时期。张居正的改革使内阁成为政府运作的中心。张居正的地位其实已经接近现代宰相了。

内阁部长的建议写在一张纸上并贴在纪念碑上。这称为“投票草案”。万历皇帝的第一辅佐张居正用红字下达指示,称为“辟红”。按照规定,皇帝只批了几本书,而大部分“红批”都是由负责礼事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愿代写的。过去,按照明朝的祖制,太监是严禁读书识字的。明宣宗不仅改变了这一规定,而且在他的鼓励下,还在宫中设立了专门的太监学校。后人推测,明宣宗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宦官牵制内阁的权力。

我们看看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

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议会选举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内阁并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部长由议会议员任命。

英国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演变而来。该委员会当时已称为内阁,但其性质是封建君主的顾问机构。1694年,威廉三世(1689年至1702年在位)任命来自辉格党的枢密院成员,支持他组建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即位。由于不懂英语,他逐渐不再参加内阁会议。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部长R·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个正式内阁。然而“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任命书。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给出了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部长书面法律依据。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支持而辞职。他的行为开创了内阁在未获得议会信任的情况下辞职的先例。1784年,首相小皮特遭到下议院反对,要求国王解散下议院并提前举行选举。获胜后,他继续服役。他的做法变成了例行公事。到19世纪中叶,议会和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度终于形成。

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会转化为内阁对议会(主要是下议院)的控制。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是分开的。下议院是最高立法机构,但实际立法权掌握在内阁手中。事实上,绝大多数法案来自内阁,并且总是在议会中讨论和通过。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参与行政,有效地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它。

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核心人物是内阁总理。传统上,总理还兼任内阁首席财政部长。内阁初期,首相多为贵族成员。后来的首相大多是下议院议员。近一个世纪以来,首相的惯例一直是只来自下议院。总理既是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他结合了行政权和立法权,控制着国家的治理。

与英国内阁相比,明朝内阁有以下先天不足:

1、形成时间较长,从未取得合法地位。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将大事委托给内阁。皇帝“不会见大臣就能统治天下,据说有内阁大臣的票”。但没有一个人敢背上违反祖制的罪名,也没有人愿意将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的一部分与内阁大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始终没有成为中央层面的正式执行机构。

虽然英国内阁在刚成立内阁时并不是一个行政机构,但英国人颁布了《大宪章》,对皇权进行了限制。然而明朝内阁的权力始终来自于皇权,甚至被宦官所控制,因为批赤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内阁如果投票结果不批准了,就不会被承认。

内阁与皇权之间存在很多矛盾,而且总是屈服于皇权的压力。

内阁大臣与皇帝的矛盾不仅体现在圣旨的回归上,还体现在中期以后内阁大臣的不断辞职。皇权与内阁的矛盾还体现在明代,很少有内阁大臣死得好、有政绩。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严嵩、张居正虽然地位显赫,却利用皇帝静摄之机,替他们行使皇权。对于一般内阁部长来说,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是文学部长,他们入阁后的权力只是由投票通过的情况决定,因此显得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侍郎的政绩并不显着。这方面当然和入阁前的资质有关。汉、唐、宋时期的宰相都经过郡县、城镇,而明代的内阁大臣基本都出自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道人民疾苦,自然很难提出切实可行的政务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权力不稳定,受到礼部监的排挤,受到皇权的打压。即使他们有抱负,也很难实现。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提升皇权,而不能监督或限制皇权。在明代,内阁从未对皇权构成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宰相的目的就达到了。

与英国内阁相比,明朝内阁有很多缺点,但这些制约却始终没有被打破,导致内阁无法真正治理国家、限制皇权,从而导致了明朝的悲剧。

减脂运动能喝水吗(减肥运动可以喝水吗)
上一篇 2024-11-13 01:07:03
卷发棒对头发伤害大吗(卷发棒对头发伤害大吗男生)
下一篇 2024-11-13 01:12: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