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疹,相信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但很少有人了解麻疹的症状。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麻疹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在麻疹的危险期及时应对。如果尽早发现,治疗相对容易。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马政的特点。
(1)风险期:一般为10天2天(6至21天)。对于严重感染或静脉注射感染者,危险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细胞、人免疫球蛋白等)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者,危险期可延长至34周。关键期结束后12天,麻疹病毒即可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有些患者在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和低烧,甚至出现短暂的皮疹,但这种情况很少见。麻疹的典型临床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皮疹期、手术恢复期。
(2)前轮驱动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危重者可延长至7至8天,已接种麻疹疫苗或具有被动免疫力者可缩短至1天。此期临床表现为呼吸道(包括结膜)炎症的卡他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泪、畏光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烧通常白天低,夜间升高,逐日升高,达到39-40C。婴儿可能会出现热性惊厥,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经常抱怨头痛、头晕、困倦和总是想睡觉。咳嗽逐渐加重,多为干咳,常延伸至咽喉部、支气管,因呼吸道粘膜发炎而发生支气管炎。咳嗽常伴有声音嘶哑,幼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常伴有食欲下降,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从体检可见口腔、咽喉部粘膜有明显血肿。发病后23天,第一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可出现Koplik斑。这是麻疹前轮驱动阶段的非典型临床症状。初步诊断的价值。此类微口腔皮疹呈白色,大小为0.5-1毫米针头,散布在鲜红色湿润的颊粘膜上。开始时仅有少数,以后数量迅速增加,并可合并,并波及整个颊粘膜,以及嘴唇内侧、牙龈等处,偶尔也可见于上眼睑结膜,很少发生于硬腭和软腭。当黑斑数量较少时,在阳光下很容易看到微小的白点,周围呈红色。数量较多时,可合并1个,血肿颊粘膜上仅见细盐状凸起颗粒。科普利克斑通常会持续2至3天,并很快消失。有时皮疹出现后1至2天仍可见。有些患者在前轮驱动期开始时,会在颈部、胸部、腹部出现风疹样、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消退,这称为前轮驱动期皮疹。有时腭叶(又称悬雍垂)、扁桃体炎、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红褐色黑色斑点,在皮疹初期可迅速去除。
(3)皮疹期:发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发热达到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出现科普利克斑后12天出现。首先从耳后发际处出现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头、额、面部、颈部。然后由上而下蔓延至胸、腹、背,最后到达四肢,到达手掌、脚底。2至3天后就会消失。传遍全身。皮疹以斑疹为主。开始时颜色为鲜红色,受压力后褪色,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2至5毫米。分布稀疏、清晰。皮疹高峰期,皮疹数量增多,聚集在一起,颜色逐渐变深。但皮疹之间的皮肤仍正常,有一些小疱疹或轻微渗出性皮疹。当病情恶化时,尤其是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的颜色会突然变深并迅速消退。随着皮疹达到高峰,全身食物中毒症状加剧,体温进一步升高,达到40以上。人们可能会整天感到昏昏欲睡、困倦或焦躁不安。咳嗽加重,喉咙有痰,唇舌干燥,咽极。血肿、眼睑肿胀、分泌物增多。颈部淋巴结及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肺纹理增大增厚。在疫苗接种之前的时代,成年人遭受麻疹病毒野生株引起的自然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出疹阶段,成人食物中毒症状多于儿童,且皮疹也呈聚集性。然而,并发细菌感染的高发生率似乎低于婴儿。
(4)手术恢复期:单纯性麻疹患者,当皮疹和食物中毒症状达到高峰时,体温常在1224小时内迅速下降。随着患者精神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咳嗽往往持续较长时间,食欲也大为改善。一般皮疹按发病顺序在体温下降后23天消失,留下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细糠状片状,多分布于全身,23周内消失。如果没有并发症,单纯性麻疹从发病到消退的症状持续时间通常持续10至14天。
以上是麻疹的相关特征。我们还可以看到,麻疹的症状分为四个部分。我们一定不能误解他们的意思。了解实际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需要赶紧去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