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和朋友们聊聊吧。希望以下意见可以帮助您找到您想要的百科全书。
本方案主要从各项指标参数、调试前的准备工作、种污泥的选择与驯化、调试运行过程中指标负荷的控制与预防、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五个大方面制定。
1、各项指标及参数
1、理论运行控制点:水力负荷(上升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污泥回流、B/C
2、日常主要检测指标:进出水流量、进出水COD和BOD、DO、污泥浓度、PH、SS、SV30、氨氮和总磷(需要时可测)、水温(可测)如果需要的话进行测试)),微生物显微镜检查。
3、主要涉及设备及材料:进出水泵(无重力流法)、污泥回流泵、潜水搅拌机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推流器、填料
4、主要涉及水质监测设备(无在线检测设施的请参考此):
1)实验室理化检测设备见附件检测方法中的设备要求。2)涉及电子检测设备:流量计、便携式DO检测仪、COD计、氨氮总磷计、温度计、微生物显微镜设备。
2、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以下各项除特殊情况外均同时进行,并无优先顺序。
1、工程水质检测:
1)主要调查现场排水情况,主要包括当前排水量、满负荷排水量、排水周期、各车间或工业单元的排水点以及降雨等天气对排水的影响。2)配合甲方落实日常水质监测设备。在泥浆投产前,将对进水水质进行检测,包括COD、BOD、PH、SS、水温、氨氮、总磷以及本项目的其他主要去除指标。
2、与甲方协调确定污水处理站调试后的运行人员,并进行一些前期的相关培训。
3、对本项目设备设施进行调试,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建议使用清水进行试运行。
4、联系污泥接种机,确保污泥在进入前已接种。再次接触时,应充分考虑余量,以防紧急情况下没有污泥可用。
5、与甲方单位协调确定所需公用工程,包括水、电、蒸汽(如需要)等。
3、污泥的选择与驯化
总的原则是源污泥主动再生、水质适应、负荷驯化定向提升。
1、种泥选择原则:
1)本项目若有污水处理,原污泥接种是最佳选择。2)可选择附近同类生产企业对消化污泥或脱水污泥进行浓缩。3)可以选择附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消化污泥或脱水污泥。4)如果两者都没有,则应选择水中无重金属、无毒性、生化活性较高、COD、BOD低于本项目的活性污泥作为培养种子污泥。5)此外,湖底污泥、各类粪便或化粪池底污泥也可用于接种污泥,但各类污泥中含沙量不宜过多。
种泥选定后,栽培难度逐渐增大,需与甲方单位及相应部门做好沟通,避免延误工期。
2.接种和培养计划
1)接种量的大小: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低于水体积(有效池容积)的8-10%,否则会影响启动。
2)接种:接种培养水为稀释后的低浓度处理水。在20-35正常条件下,水解酸化池活性污泥投加量为8%(浓缩污泥)。不同温度条件下,用量比例不同。温度越低,用量越大。添加后,按正常水位条件,连续曝气(曝气时不进水)3-7天,检查处理效果。当确定微生物的生化条件正常后,进行下一步的驯化和培养。
一般来说,在20以下的条件下,尤其是冬季操作时,接种和启动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冬季运行时分两次添加污泥,一步添加量为8%活性污泥(浓缩污泥)。连续曝气(曝气时不进水)7天后,检查处理效果。当确定微生物生化条件正常后,可连续喂少量水(低浓度水),连续25天。当生化效果明显或温度明显升高时,再添加10%活性污泥,生化过程即可正常启动,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驯化和栽培。
在接种培养过程中,需要检测水温、pH值等。就污泥而言,需要使用微生物显微镜来观察污泥的形状和颜色。COD的检测也可以帮助确认接种是否成功。
3)脱水污泥:脱水干污泥的接种培养过程与浓缩污泥培养基本相同。接种污泥时,应先使用刚刚脱水的新鲜泥饼。需加入少量水并捣成泥后加入曝气池。干污泥投加量一般为池容积的8%。干污泥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化学物质(用于污泥调理)。如果化学物质含量过高,毒性较大,则不宜用作细菌培养的种泥。要确定污泥是否可以用于接种,可将少量污泥捣碎放入小容器(如烧杯或塑料桶)中,并加水曝气。如果一段时间后泥的颜色变黄,就可以用于接种了。接种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排水污泥和添加新泥,确保干污泥中的无效成分被消除。
3、驯化与栽培
菌种接种完成后,如果连续运行已见效果,则采用增加污水量的方法,逐步适应微生物新的生存条件,同时增加厌氧水的比例浓度宜小,厌氧池介质pH值应维持在6.5-7.5范围内,不引起太大波动。这种情况下,可以慢慢增加水量。直至适应原水浓度,基本指标为COD、B/C,不会出现大量泡沫状上浮污泥。
4、调试和运行期间指示器负载的控制和注意事项
1、调试和运行时指示灯负载的控制
水解酸化池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水温可保持在室温20;理论pH值要求为5-6.5。与其他厌氧处理工艺相比,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要不是大量污泥上浮或起泡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放大范围。
调试初期主要控制运行参数有水力负荷(即上升流量)和停留时间、污泥浓度和污泥液位、污泥排放和回流污泥。按正常情况下的设计参考值,上升流量0.5-1.8m/h,污泥浓度10-20g/l,停留时间5-8h,泥位(上清液高度)应保持在1.2-2m之间。时间上,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在此范围内,污泥浓度与上升流量和停留时间成反比。前期,由于MLSS比较小,还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系统,减小上升流量,延长停留时间可以保证污泥浓度的提高,由于污水已调整为适应阶段的正常进水浓度,低上升流量是最初的对策。具体数值需要参考实际设计参考值。在初始阶段,污泥回流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需要与进水流量相协调,以保证所需的上升流量。在此期间,为减少污泥排放量,必须保证一定的泥龄(ts=6d)。排放污泥时,需要参考COD、SS前后变化、SV30、MLSS等指标。如果条件允许,测量B/C的变化,如果上升,说明COD转化为可溶物的量增加了,表明操作良好。其次,污泥颜色发生变化。正常厌氧菌呈棕色或深棕色,呈絮状。第三,显微镜检查观察生物相。在厌氧阶段,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原虫数量会减少。DO一般小于或等于0.2-0.3mg/l。
连续几天观察进水情况。如果维持设计范围值,出水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则根据情况调整水力负荷(上升流量),包括增加回流流量和增加进水量。由于厌氧调试变化缓慢,如果污水情况良好,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调整过程不宜太快。在此期间,可根据MLSS量或出现大量悬浮污泥时调整排泥量。整个系统注重稳定性。不要过分追求降解效果。做好日常检测,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如果前后变化比较大,说明有问题需要调整。
2、注意事项
1)如果是AO工艺或好氧二沉池回流污泥,注意检测回流污泥的DO。如果DO比较高,可以适当增加稳定时间。2)如无均匀补水系统,需保证搅拌机或推流机正常运行,防止污泥堆积形成死泥区。3)如果进水养分不足,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养分。经典的C:N:P=(350-500):5:1主要是看水分指标的变化。4)厌氧阶段污泥上浮属正常现象,主要是厌氧产气所致。但如果大量污泥漂浮,或泡沫中夹带黑泥,则说明污泥已老化,需要将污泥排出。5)注意做好日常记录,制定测试指标表。
5.紧急情况及异常情况的解决方案
1、出水浑浊,水质变黑。原因之一可能是进水负荷波动过大,排放了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或者相应的环境变化较大。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尽快减少进水量,增加停留时间,增加回流,并适当排水污泥并观察一段时间。如果仍然不起作用,则需要更换新的污泥。一种情况是污泥老化,出水SS增加。这时就需要增加污泥排放量,增加回流流量。
2、水面出现大量泡沫。一种情况是白色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的水可以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可能是前段物理化学沉淀效果不好。需要调整前段工艺,添加一些消泡剂进行处理。一种情况是棕色浑浊泡沫,多是污泥老化造成的,需要调整污泥排放量。特别指出的是,添加消泡剂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水量突然增加。一种情况,由于降雨和管道渗漏,水量增加,COD下降,停留时间可以缩短。如果水量增加特别大,需要考虑排入事故池,防止活性污泥大量被冲走。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产量和水量的增加,COD增加或保持不变。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考虑增加停留时间,通过前端调节池调节进水量,并随时监测进出水的各项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4小时内调整完成,不会有大问题。如果超过,会出现污泥上浮等高负荷现象。
4、出现异味。这部分可能是脱硝和厌氧脱硫造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污泥老化,前段脱硫效果不好,负荷增大。大多数都是综合原因,需要具体分析。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多点排查,找出真正原因并进行处理。
5、如果作为厌氧反应器的预处理,出水需要测量PH和VFA指标,以保证后续处理的正常进行。